剧组精心还原了1997年的香港街景。
不仅有创业故事,还有亲情。
导演刘雪松
羊城晚报记者艾秀玉黄颖琳
广东卫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分为十一个单元:《一日三餐》 《心之所向》 《砺剑》 《热爱》 《未来已来》 《理想生活》 《前海》 《沙漠之光》 《西乡明月》 《唐宫夜宴》 《坚持》。其中《前海》单元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切口,讲述了香港青年叶舟(林艺饰)被广东前海梦工厂蓬勃发展的创业环境所吸引,向海(黄志忠饰)利用梦工厂公益项目市场化的契机,支持叶舟克服困难,坚守创业理想的故事。近日,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前海》单元》导演刘雪松,听他分享该剧系列的幕后故事以及创作中的所思所想。
在后台
拍摄于佛山,还原大湾区的创业热潮。
羊城晚报: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很多主题可以选择。《前海》为什么以香港青年创业为主题?
刘雪松:这和创作的初衷有关。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如果能在这个节点上创作出一个香港青年在深圳创业并做出成绩的作品,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选择了香港青年作为这个单元的主角。
羊城晚报:故事背景是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它在剧中的还原度有多高?
刘雪松:在拍摄之前,我们在梦工厂花了三天时间收集场景,细分场景,最终决定创业部分100%在梦工厂拍摄。剧中所有主要场景,包括办公室、会议室、超市,都是梦工厂里的真实场景。
羊城晚报:香港的一些场景是怎么拍摄的?
刘雪松:香港部分的拍摄确实是个难题。103010单元整个拍摄周期只有12到13天。剧情先展现1997年的香港,然后很难“转景”到现在的香港。艺术团的工作人员克服了台风、暴雨等天气,在有限的时间和财力下,尽了最大的努力,完成了佛山的布景工作。
羊城晚报: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给我们讲讲吗?
刘雪松:在启动机器之前,你应该有准确的计算和判断。比如要明确镜头透过一扇窗户能带来多大面积的场景,然后美术道具组就只做这一小块。不仅是我,摄影导演、视觉导演、制作设计师都到现场一线工作,直接拿出分镜头拍摄方案。这样可以让我们不做无用功,心中有数。
另外,场景不仅要做到,还要做到真实。例如,在制作街景时,应该恢复香港柏油路上标志性的黄色地面标记和具有特色的铁栏杆等细节。虽然大家都会很努力,但是在屏幕上会很吸引人,值得努力。
羊城晚报:除了细化镜头,准确设置场景,前期还有哪些重点工作?
刘雪松:剧本!在创业之前,编剧已经在梦工厂采访采风近4个月,整理了近5万字的文字资料。剧本初稿非常扎实。但是这个单元只有四集,体积极小。我们要把故事浓缩化、简单化,这是第一要务,然后再追求“讲出精彩的故事”。另外,如何控制预算,把钱花在刀刃上;如何安排两个费力的大转变.作为导演,你必须站在多个角度,对整个拍摄进行精准的策划。
执行者
在罗嘉良粤语的引导下,米歇尔突破了形象。
羊城晚报:《前海》有很多粤语对白,大湾区的观众看到会很亲切。
刘雪松:是的,我们坚持香港角色用粤语演出。到了内地也是说粤语口音的普通话,而不是突然说一口地道的普通话。我们非常注重这些细节。罗嘉良老师是我们制作组的“粤语咖”,他会所有香港市民常用的俚语和本地方言。米歇尔老师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她也用自己的原声。另外,我们的编剧团队一直在现场。其中,青年编剧王汉迪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的粤语不错,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保证剧中粤语台词用词足够地道。
羊城晚报:时间紧,任务重。拍摄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雪松:演员时间表是最大的困难。总的来说,演员们谈了很多适合演叶爸马也的港演员,但是因为疫情和档期的原因都无法决定。离飞机起飞还有两三天,扮演野夫和牧野的演员还没有着陆。此外,因为场景的关系,我们必须在开机的第一天拍摄野夫和牧野的戏,这真的是太多了。这时,我们突然得知先生已经在京定居,他为叶爸爸这个角色从年龄到演技都进行了匹配。他也非常愿意参与这样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太好了!
羊城晚报:你是怎么找到米歇尔的?牧野一角突破了她以往的荧幕形象。
刘雪松:是的,一个重大突破。我在《前海》和米歇尔先生合作过,她在里面扮演一个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律师。在此之前,她大多扮演正直的角色。我仍然担心这次扮演牧野的角色。没想到,米歇尔摇着小风扇,扇着风,给一个喋喋不休、慈爱的母亲一种应有的幸福感,真是让人惊喜,也展现了一个好演员的可塑性。
推荐人的功劳应该归志忠哥。找不到人的时候,他给我出了个主意,说“找米歇尔,她以前是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
羊城晚报:饰演叶舟的林艺很年轻,之前没有演过主旋律剧。更何况一个北方人会演一个香港青年。你和他合作的时候有什么顾虑吗?
刘雪松:坦率地说,我有顾虑。我参与过一些比较年轻的作品的拍摄。我认识林毅,但从来没有和他合作过。我不确定他的个人能力。刚开始我还问“如果根本不合适,我们还有调整的空间吗?”这是我作为导演本着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提出的问题。
不过我觉得他的形象气质很符合角色。此外,优质的青年演员可以帮助创作者,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观看主旋律作品。
羊城晚报:实际合作后,林毅让你满意吗?
刘雪松:拍摄的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林艺作为一个孩子的责任感。他不仅通读了剧本,还在一旁做了功课。他在现场总是很安静。如果米歇尔和罗嘉良老师来了,他会向他们请教粤语发音。虽然他的角色是后期配音,但林艺也想尽力保证同样的口型。于是拍摄现场出现了“一家三口一起学粤语台词”的欢乐画面。
临离团的时候,林毅告诉我,他在剧组吸收了很多营养,学到了很多东西,希望以后能多参与。我鼓励他:“林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梦想,你会是一个好演员的。”
羊城晚报:你之前和黄志忠先生在《急诊科医生》合作过,这次请他来演向海。你喜欢他的什么品质?
刘雪松:首先,我们合作非常愉快。他是一个有朝气的人,我只想找一个有朝气的向海!103010最后,我有一个小设计。向海把叶舟抱在身后,叫他小心。这是一个把后背给他的让人放心的男人。生活中,志忠也是如此。他的背永远是直的,他的力量永远是积极的,他不假装,从里到外表现出真诚。这就是我想要的香海。
通知
年轻人要有梦想,要敢于追求。
羊城晚报:虽然只有四组,但《扫黑之拂晓行动》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有父母的亲情,有对生活的态度等元素。为什么要做那么多加法?
刘雪松:我觉得这个题材的题材不错,其他电视剧也不错。写人是第一位的,家庭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中国人离不开亲情。所以,叶舟不应该被刻画成一个孤立的人物,而应该被赋予情感、人物关系、挫折.
羊城晚报:所以,创作的要求并没有因为体量的限制而降低。
刘雪松:是的,细节可以删除,但必须有血有肉。要尽量呈现一个相对丰富的形象。作为创作者,你既要对得起自己的艺术良心,也要对得起信任你的制片人和制作人。
羊城晚报:《前海》年底,叶舟没有成功,而是走向了新一轮创业。这个结局的目的是什么?
刘雪松:四集的体积,承载不了一个年轻人从创业开始到成功的全过程。这是我们在创业之前就明确的事情,所以我们让故事在叶舟前进的路上戛然而止。他可能还没有取得成功,但他“在路上”。我觉得这也符合在大湾区创业的现实:3354“上马,一程”。虽然没有人能保证你成功,但每个人都会全力以赴帮助你。
另外,与成功相比,叶舟的成长更有价值。从一开始,他就惶恐鲁莽,单枪匹马,遇到困难就想退缩。后来,他不仅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还能坦然面对新的挑战。虽然《前海》年底叶舟没有成功,但是观众会相信,即使他创业没有成功,他也一定会活成一个成功的人。东西不一定管用,人却管用。
羊城晚报:如何理解叶舟和向海的关系?
刘雪松:提到叶舟这个名字,我就想到“一叶轻舟”“两岸猿猴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顾名思义,一个人即使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困难,有反对,有不理解,也能挺过去。向海对叶舟来说就像父亲,像大哥哥,像朋友。他代表了一种包容和爱。向海可以被理解为带着这片独木舟的叶子穿过万重山的水域。这两个名字都是作家写的,但这是我对它们的解读。
另外,向海和叶舟是共融互助的。年轻时事业失意,抱负未能实现,但向海心中仍有一片海,仍想辗转反侧。叶舟带来的激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再一次激发了向海内心的热情。他们团结一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前进。
羊城晚报:能分享一下对这类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想法和感受吗?
刘雪松:“说人话,不要憋着,要好玩”。这九个字是我在开机准备会上说的。不能光喊口号,要把故事讲得生动活泼,让观众爱不释手。
羊城晚报:你希望观众从《前海》中学到什么?
刘雪松:通过这个单元《前海》,我希望父母能给他们的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希望年轻人一定要有梦想,敢于追求。有句话叫“伸手摘星,即使不能,至少不会浑身是泥”。一旦你有了梦想,你就必须努力去实现它。也许你不会成功,但你必须坚持。这是我想表达的。
(编辑:罗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