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第二季正在东方卫视热播。该节目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电视中心承办,以《我的未来和我们的未来》为主题,聚焦新时代榜样,通过与时代共话六个追梦故事,分享六个励志人生答案。10月28日周五20: 30播出的第三期节目中,69岁的原站长陈三星堆遗址工作站院长、59岁的现任站长,35岁的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洪林,讲述了三代古人“接力”发掘三星堆的故事。与此同时,95后的年轻考古学家们也在节目中表示要继承考古前辈的精神,把接力棒传下去。
记者走访了三星堆遗址工作站
节目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旁,带观众梳理三星堆“诞生”的历史脉络。三星堆于1929年春首次被发现,揭示了古蜀与中原文明交流的痕迹。真正让三星堆“沉睡三千年,醒来地动山摇”的重大考古发现,是1986年发现的三星堆遗址一号、二号祭祀坑。陈德安是这两个祭祀坑的主要挖掘者。
1986年7月18日下午,三星堆遗址工作站附近的一个砖厂工人告诉陈德安:“挖砖,挖出玉刀!”陈德安立即放下一切,赶到现场。拼接后发现,工人所说的“刀”是玉阁、张羽等玉器,而落点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一号坑。8月16日,在三星堆一号坑西北约30米处,由于砖厂工人取土,考古人员再次发现二号坑。为了保护文物,陈德安不得不做附近一家砖厂厂长的思想工作,最终让砖厂的工人不要“越界”挖砖、制砖。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三位主任一起讲述三星堆的发掘故事。
当时发掘现场没有考古大棚,7月的天气非常闷热,经常打雷。陈院长和他的同事们非常焦虑。一旦下雨,地里的水会翻上来,这会毁坏文物。于是,他们彻夜辗转。在文物发掘的关键时期,他们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在雷雨来临前清理完了祭祀坑。陈德安还记得,“工作做完后,大家为了让我睡觉,把我锁在宿舍里。”最终,发现了1700多件金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先后在一号、二号坑出土,大量骨(牙)雕件、虎牙、海贝约4600件。目前三星堆博物馆陈列的青铜巨人、青铜圣树、黄金面具、黄金杖等国宝,基本都出自这两个坑,这也奠定了三星堆遗址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2005年,于蕾接任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他将这项事业发扬光大。在试图完成1980年至2005年三星堆考古总报告的同时,于蕾带着考古人员发现了几段城墙的结构和年代,并成功确定了北城墙的位置,使三星堆古城的城墙最终被围起来。但是雷雨和很多前辈一样,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一举发现六个新的祭祀坑。
在节目中,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红林回忆了三年前探索发现六个祭祀坑的过程。2019年,考古学家在探索祭祀区时发现了青铜器的一角。得到陈德安的肯定后,冉宏林和考古人员激动地鼓起掌来。在五号祭祀坑发现金绵菊时,他和于蕾亲自捧出面具,两代考古学家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
冉红林和
如今,三星堆的发掘仍在继续。节目组来到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馆,看到了曾经上过春晚的大面具,还有网络名人“月光宝盒”——龟背网格装置.在发掘现场,节目看到了90后的何小戈,90后的王春玲和刘斌.他们意气风发,充满青春活力。工作时,他们耐得住寂寞,严谨细致;闲暇之余,他们还会搞个三星堆造型模仿大赛。“我们要像陈德安老师一样,举起三星堆考古的大旗,把三星堆考古精神传承下去!"
近百年来,三星堆见证了古人的灯火辉煌,黄卷滚滚,大地是一本书。在一次接力中,通过文物和遗产,中华民族的记忆被打开了。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因为我们代代相传。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中华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三星堆能以“文化文化圈的顶流”之势,为网民一次次追逐“明星”打开新的视野。这就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魅力所在,离不开背后一代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他们的3354被网友亲切地戏称为“史上最忙考古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