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琪
退休前的旧工资
舒明浩123剧照
镜头间,老付和谢园。
原标题:曾经相当于高明、张国立、谢园、章子怡,粗略算算已经拍过271部戏的退休分社社长的幸福生活。
傅退休前是银行支行行长,退休后成了“群众演员”。但是,准确的说,老傅比一般的“团演”要好。他经常有台词,出场时间也不短。此外,他生来就有一个宏伟的前景。所以按他的话来说,可以算是男的一个……一部戏一百个左右。
傅的真名叫傅琦。据他自己粗略计算,他一共拍了271部戏,有72个有名的角色有他能记住的姓氏。其中有三星将军、知事这样的大领导。还有宫廷医生、心理学家、美食家等专业人才;他也演过类似看车的、卖肉的街头老人,以及“高个”的南极仙女、牧师等等。
他的作品也很有名:比如冯小刚导演的《舒明昊123》,胡玫导演的《舒明昊123》,关胡导演的《舒明昊123》,舒明昊123,舒明昊123等等。和他演过对手戏的大咖有张国立、谢园、刘佳.
傅的演艺高峰期是2016年,也是妻子“骂”他最多的时候。他的妻子为他的健康和体力感到苦恼。最近三年,老傅拍戏的频率明显少了。趁着他的“空档期”,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老傅,听听他从一个家境殷实的职场资深人士“落地”到凡间表演的有趣经历和感受。由此也可以了解一些娱乐圈普通人的真实生态。
初次登台/出道
提前退休的计划
圆了作家和演员的梦。
事实上,在团体演出之前,老傅是第一个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写了几十篇短篇小说的作家。目前是作家协会会员。傅早早为自己的退休做准备,源于父亲的“前车之鉴”。傅告诉北青报记者:“我爸爸是高级工程师。退休之初,他的脾气变得特别不好。我们知道他不是针对家庭,他只是习惯了忙碌,突然觉得工作不需要他,一时接受不了。”
深知“退休关”的不易,老付在退休前两年,一直在思考退休后如何开始新的生活。起初,一个朋友邀请他退休后做公司的顾问或副董事长,但老付认为他还是需要换换口味。他收藏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想起年轻时喜欢先写作后演戏。
于是,老傅开始写短篇小说,渐渐地越来越流畅。“我当了这么多年总裁,心里有很多故事,都是人们很少触及的金融领域。”最后,老付根据工作中的“真实事件”创作了一部30万字的金融推理小说《我不是》,讲述了一个客户上千万资金被骗,以及警方破案的过程。
这部小说得到了财经作家协会的青睐,并作为一本书出版。傅兴奋了一阵,然后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觉得现在大部分人对纸质书都没那么感兴趣了,所以他想把《书明号123》改编成电影剧本。
几位导演对这部小说很感兴趣,但他们拍摄的前提是改变剧情。傅总觉得,如果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故事的本来味道就会被破坏。编剧的计划被搁置,老傅想起了自己的“演戏梦”,于是高高兴兴地决定以演员的身份在3354“现场出道”。他在QQ群里搜集了群演的招募信息,并由此踏上了群演之路。
以“实力”担当老干部才是巅峰。
说老付是“群演”的起点,真的有点“出道即巅峰”的架势。看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书明号123》的观众应该还记得有一个开会的场景:三位大领导,——,著名导演黄建新,老付,出现在台上。
傅透露,刚开始做团的时候很不容易进圈子。“每个人都需要表演经验”。起初,傅想动用人脉请娱乐圈相关的朋友帮忙介绍一个角色,却杳无音信。他通过QQ群寻找团体表演信息,认识了“团体长”。有一天,一个组长给老付打电话,说有个电影要拍一个会议场景,需要一些长得像领导的人。傅总觉得这个还是挺靠谱的。“我们不能做别的。谈一次会就这么熟。”
去之前,老付留了个心眼。既然是主角,就不能太随便。于是,老付穿上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很有尊严地来到了团演的面试地点。副主任给老付拍了几张化妆照,然后说:“老师,请把时间留到下周吧。”然后他就走了。付钱有点傻。你到底选没选?他问身边的工作人员,人家笑了,“副主任让你请假,那是你说了算。”
其实在去面试之前,老付还特意练习了诗歌朗诵,怕人家需要考察自己的才华。现在,这么容易就过关了,老付还是觉得有点“太顺利”。对此,工作人员表现出一种“没必要”的表情:“想多了,根本就不会有台词。”
拍摄当天,剧组坐了200多人的大巴,从市区跑到雁栖湖。我们在拍戏的时候,根据团演的服装和气质,开始了新一轮的选拔。最终,20多人进入了“会场”。西装革履的老付,就是这么有型。副主任只眯着眼睛对老付说:“老师,你坐第一排。”过了一会儿,他又来了,对老付说:“你去讲台上。”我看了一眼后,坐在高明演的头旁边,心想:“我完了,该我出手了。估计也是我这个级别的‘副省长’。”傅回忆说:“课间休息的时候,大作家刘震云跑过来对我们说,冯导是从哪里找到你们的?坐在那里的绝对是省部级干部!”
就这样,老傅这个有钱的“影视圈新手”,完全靠自己的“实力”闯出了一条戏路。傅开始“小有名气”,被圈内人称为“董事长专业户”。
上演一出戏
从银行分行行长到集团业绩
巨大的落差让他“喜忧参半”
这位资深的演技领袖很舒服,但在团里表演时,他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身份。除非他是在竞争领导角色,提高被选中的“成功率”,否则偶尔会“曝光”自己。老付很自觉自己的“立场”。“在团体表演的时候,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团体表演,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过,毕竟从会长到团体表演还是有巨大差距的,这个差距会由老手自己慢慢消化,其中的辛酸也确实“五味杂陈”。
傅回忆说,他第一次感到“憋屈”是在一次拍摄后。“我们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拍摄那场戏。当我们去那里的时候,有一辆公共汽车。回去的时候只好自己坐车了。当时已经来不及赶末班车了,但是钱还没给我们。团体演员都很匆忙。其实才200块钱。但是那天组长特别凶,喊着‘排队,要钱吗?“排队拿钱!”所以,我们几百人五人一组排队从他那里拿钱。当时觉得有点难过。至少我当过年薪几十万的总裁。我忙了一整天,然后从一个自大的小伙子那里拿到了两张票。他们把我当成谁了?“不过,老付的心态调整得很快。”我告诉自己,你在这里就要一组一组的表演,不要老是和过去比。"
经过生活的“磨炼”,老傅看淡了很多东西,觉得无所谓了。剧组发饭盒的时候,群演蹲在地上开始吃饭。就算年纪大了,有时候蹲不下,也可以把吃的放垃圾箱里,吃的很香。
傅觉得这也是他组演后的一大收获。“这让我更加了解生活的层次。年轻的时候吃过苦,种地,当过兵,但进入职场后,衣食无忧。现在拍戏没有压力了。但是,很多群演都是下岗工人。为了谋生,他们住在几个人共用的地下室里。他们每天都在焦急地寻找角色和剧组,恨不得有一天休息。在一个团演出的时候,我和他们成了朋友,我看到了他们为生活的挣扎和挣扎。”
和著名演员愉快地聊天。
大明星没有架子。
老付作为一个群演,也是知道“规矩”的。其中一个就是不主动和明星聊天,拍照,信。傅说:“我们很守纪律。即使坐在明星旁边,我们也不主动和他们说话,以免尴尬。”不过很多明星会主动找群演聊。这时候老付也会和别人说话。
傅说:“大部分明星都很好。但从我的所见所闻来看,演员越老,越平和,越不张扬。那些20多岁的年轻演员架子更大。”
傅透露,有一次在片场,一个年轻的明星迟到了。导演说了他几句,他马上愤怒地回应道:“迟到怎么了?”傅回忆说:“当时明星身边围了六七个助理,跟他说话都是弯着腰的。他一个人昂着头。”而且一些知名演员都很平易近人。在电视剧《书明号123》中,老付扮演邻居张大爷。在那种情况下,他有权进入休息室。“当时,吕中先生正坐在那里和我聊天。她问我是哪里人,我说北京。她只是跟我聊做饭,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很随意。她身边有一个小女孩做她的助手。等她拍完,剧组说给她送辆车。她摆摆手说不行,就自己走了。”
通过舒明浩,老付也认识了谢园。“我们年龄差不多,都是五十后。他特别喜欢和我聊六十年代的往事。他脑子很好,口才也很好。和他聊天的时候,他总是被笑的人围着当听众。不过偶尔他不准确的时候我会给他指出一些细节。所以,他看到我就说:‘你真坏,傅先生。你来了以后,我紧张聊天,你总是跟我说些简短的话。"
还有一次,老付参加了一部古装剧的拍摄。“那部剧的情节是皇帝病重卧床,我作为医学博士跪在床边抢救。导演下达开拍命令后,一个白衣女子冲进来,扑倒在皇帝的床前,放声大哭。我惊讶地发现,这个演员竟然是大明星章子怡!虽然我不是来自偶像化,但当一个国际知名的大明星在你身边时,我不禁感到兴奋。我必须承认,此时此刻,我也有偶像化的心理。”拍摄期间,老傅还有机会和章子怡聊了聊。“感觉她对别人很客气,没有任何明星架子的感觉。”
认识到
追求“平淡”
演戏就是演戏。
傅一直是一个很享受镜头的人。从拍戏开始,他就一直在不断琢磨自己的演技。初级组演的时候,老付往往想提前了解角色,多做些准备,却常常被冷冷地告知,“不要问,不需要,按吩咐做就行”。后来角色越来越多,老傅的戏份开始沉重,有时候台词也不少。这时候老付就靠自己的经验和悟性了。“有一次,我先扮演英雄的父亲,生病住院,英雄来看我。我在拍的时候,我是有感觉的,我想象我是独生子。虽然他不听话,但我还是那么爱他。我要死了。他来看我,我说不出话来。于是,我支支吾吾,表现出想说话却说不出的样子,眼巴巴地看着儿子,想靠近他。导演觉得我演得很好,但是觉得男主角没拿我反应。”
通过自己的练习和专业演员的指导,老傅觉得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演技。“我演戏这么多年,不追求越来越生动的表演,而是越来越平淡的表演,就是努力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例如,一个剧本是关于一个孩子出国,他的父亲在车站为他送行。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应该是一脸悲伤,想轻松一点,笑一笑。当你心里这么想的时候,脸上自然会做出这种表情。专业人士告诉我,其实演戏就是演本色,演一个正常人就可以了。越像正常人,表现越好。”
录短视频,写公众号。
过有意义的生活。
这几年,老付在妻子的严格“控制”下,拍戏已经输了——次,妻子总是担心他太累。而且老付特别节省,打车都舍不得。他乘地铁和公共汽车去怀柔。符晓说他以前穷惯了,不会乱花钱。“一打车,那天的‘工资’几乎都被收进去了。”
不拍戏的老付也没闲着,于是开始了另一种“拍”。3354录下老付在镜头前谈职场的视频,然后上传到Tik Tok、哔哩哔哩、小红书,为职场年轻人答疑解惑。目前他有40万粉丝。老付还开了一个“北京老付”微信官方账号,已经写了30多集《拍戏趣事》系列。他计划写100集,让更多的人在群演中了解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顺便回答外界很多关于拍戏的问题。比如是真的假的还是半真半假的?比如拍戏时偷懒的趣闻等等。
傅说,他还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每天都会回答一些年轻粉丝的问题。比如有的年轻人说领导打电话说周末加班。我该关掉手机吗?我会给他们这些问题的答案,希望把我的经历告诉年轻人。”
而且拍戏时交的群友也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老付打电话,这让老付心里痒痒的,机会合适就会去拍戏。问老付他觉得自己是不是总统耽误的演员?傅说:“我很满意我能像这样在各种角色中体验不同的生活,‘做一个好梦的一日游’。我知道我成不了大演员。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当银行行长的。”
本版文/本报记者肖扬统筹/刘江华
(编辑:vhaha)